简体
  • 简体中文
  • 繁体中文

原创精选> 正文

8亿抄底!美国银行是巴菲特给出的致富代码?

2020-07-24 18:54

作者/Oliver

新冠疫情的阴影仍然笼罩着美国。但近日,“股神”巴菲特8亿美元抄底美国银行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文件显示,巴菲特旗下投资公司伯克希尔·哈撒韦在7月20日至22日以平均每股24美元的价格买入3390万股美国银行股票,价值8.133亿美元,持股比例从10.9%提高到11.3%。持股市值超过240亿美元。美国银行会是股神在此次股灾给出的最终代码吗?

资料来源:网络

一、股神操作有点让人眼花缭乱

今年以来,巴菲特的操作令人眼花缭乱。

航空股先加仓又割肉

要知道巴菲特2月底,才加仓了100万股达美航空,然后3月末就又卖了1300万股。按照美股这一个月的暴跌和达美航空的暴跌,股神毫无疑问是割肉止损走的。

加仓纽约梅隆又减持

3月3日,增持纽约梅隆银行,持股比例突破10%,4月7日,股神又割肉纽约梅隆银行;4月15日,股神又增持美国合众银行,持股比例突破10%。

回购伯克希尔·哈撒韦

两次加仓又减仓后,股神又开始了回购。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在7月初提交的文件,伯克希尔·哈撒韦可能回购了50亿至55亿美元的股票。(这涉及来自巴菲特在文件中报告的对该公司15.54%所有权的计算,并将其与3月31日以表格形式报告的伯克希尔·哈撒韦公司的已发行股票进行比较。)但在8月份该公司发布第二季度财报之前,尚不清楚其是否会透露股票回购的规模。

巴菲特似乎认为,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范围可能缩小,而且,他曾在5月2日年会时提及的最糟糕结果,在他最近看来,不太可能发生了。

二、金融危机期间股神屡次买入金融股

亚洲金融危机买入富国

亚洲金融危机期间,伯克希尔所持重仓股主要分布在金融、日常消费、可选消费行业。在1998 年,伯克希尔对消费、金融行业大幅增持,分别增持金融股富国银行、可选消费股迪士尼、日常消费股吉列公司股票 89.48%、57.89%、50.00%。

资料来源:招商证券

2000 年科技泡沫股神买入美国运通

经过上世纪 80 年代的技术积累,90 年代美国信息技术行业开始迅猛发展。PC 的出现带来互联网的迅速普及。随着科技浪潮兴起,1995 年初至 2002 年 3 月纳斯达克指数从 743.58 点一度达到 5048.62 的历史高点,涨幅 578.96%。但很快科技泡沫破灭,在随后的 30 个月里,纳斯达克指数暴跌 77.93%,创六年来的新低,在 2001 年,巴菲特大幅增持美国运通的股票,持股数从 1999 年的 5000 万股增加到2001 年的 1.52 亿股。回溯这一轮潮起潮落,巴菲特依然是最大的赢家。

资料来源:招商证券

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买入高盛

2007 年 3 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,随后被纽交所终止交易,4 月份,该公司申请破产,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。之后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,金融机构为了满足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控制等方面的要求,开始抛售资产。随着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破产、美国第一大商业抵押贷款供应商全国金融公司濒临破产、雷曼兄弟银行的倒闭,次贷危机很快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。股市疯狂的抛售潮,多国股市大跌,上市公司市值缩水。

资料来源:招商证券

危机期间巴菲特投资大量的资金,主要支持通用电气和高盛等陷入困境的公司。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出借给通用电气公司 30 亿美元救助款,对高盛注资 50 亿美元。到了 2009 年美股开始反弹,巴菲特投资的高盛和通用电气价值翻倍。

三、美国银行二季度超预期

虽然净利润腰斩,但美国银行的多项财务指标超出了市场预期。7月16日周四,美国银行公布二季度财报。财报显示,美国银行二季度利润同比暴跌52%,由去年同期的73.5亿美元,降至35.3亿美元,但依然高于市场预期的23.7亿美元。坏账拨备方面,美国银行二季度计提坏账拨备40亿美元,其累计坏账拨备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210亿美元。美国银行二季度实现营收223亿美元,超出市场此前预估的220亿美元。美国银行的每股收益更是达到了37美分,上年同期74美分,超出市场预期的25美分。此外,美国银行二季度的投行业务表现亮眼,实现22亿美元营收,激增57%。这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大量企业迫于资金压力,通过发股、发债等方式改善资产负债表。

也许,这次危机,股神已经给出了他的代码就是美国银行。

风险及免责提示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,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,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原创性。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,应结合自身情况,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。必要时,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。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,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。

风险及免责提示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,不代表华盛的任何立场,华盛亦无法证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原创性。投资者在做出任何投资决定前,应结合自身情况,考虑投资产品的风险。必要时,请咨询专业投资顾问的意见。华盛不提供任何投资建议,对此亦不做任何承诺和保证。